美麗的小丑魚,是海中的住民,海葵的好伙伴;卻常被人類連他的家一併帶走,在水族館販售,從此只能住在窄小的人工玻璃缸。攝影:潘佳修。
台灣海洋生物消失的速度十分驚人,遺憾的是大多數的國人多還懵懂不知,對造成海洋生態破壞的原因也都一知半解。政府在海洋保育復育的工作上也不夠積極有效,再加上法令不夠周延、執法公權力不彰等等因素,實難發揮振衰起蔽,立竿見影的功效。要如何才能有效地保育及復育海洋生物,首先要知道破壞的原因,才能夠對症下藥,制訂有效的管理辦法並落實執行。
過漁(overfishing)應是頭號殺手
目前全球的漁獲量平均每年約一億噸,而漁獲能力卻在四倍以上,在競相捕撈、違規作業的情況下,全球漁業資源當然是一蹶不振,結果是生態系營養階層級減少,大型掠食者如黑鮪、鯨鯊、象鯊、旗魚、翻車魚、石斑等一些成熟期較晚、生育力低的種類大量減少;魚體的小型化,包括捕撈尚未達成熟體長的小魚,或是魚類本身為了求種族延續,而很快演化出早熟早產體型小的族群。
政府為了要推動觀光以提振漁村經濟,非常積極地在各地舉辦魚季(祭)活動,但卻未考慮到資源是否已不敷供應。此外,「混獲」或「誤捕」(bycatch),也是造成今日許多魚種已是「商業性滅絕」的原因。包括底拖漁船,密集地在沿近海拖網作業,浪費了至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資源。刺網造成鯨豚、海狗、海牛、海龜、海鳥等保育類動物的誤捕。(編按:政府為了推動觀光提振漁村經濟,如屏東東港黑鮪魚季、花蓮曼波魚季、東北角萬里蟹螃蟹季…等)
台灣的魩鱙漁業在每年3-7月亦會混獲不少其他重要經濟性魚類之仔稚魚。非法毒、電、炸魚,違法底拖,過多及毫無節制及管理的海釣,飼養捕撈自海中的熱帶魚,潛水打魚,幽靈漁業(ghost fishing),吃活海鮮、海馬和海龍製成的中藥、海膽、海參、稀有的螺、貝類、蝦蟹類,以及捕食珊瑚礁魚種都是在直接間接地破壞海洋生態。
去珊瑚礁旅遊是觀賞還是吃?台灣吃海鮮量排名全球第四!
根據最近的調查發現,台灣遊客到珊瑚礁海域的觀光大多不是下海賞魚,而是去吃魚,每年消耗掉珍貴的珊瑚礁魚類估計不下三十萬公斤。台灣同胞由於喜食海鮮,不但吃的量排名全球第四,而且吃的種類之多之雜令人嘆為觀止……(繼續閱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