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誰殺了我們的海洋(上)


海百合是石炭紀就存在珊瑚礁生態系的常見生物,是海中美麗的花朵。攝影:潘佳修


  2014年,由環境學者E. C. M. PARSONS等人選出的海洋71個問題(分為八大類)刊登在《生物保育期刊》(Conservation Biology)。台灣身為海島,周圍的海洋是否也面臨了這71個問題,或是更有甚之?海洋71個問題中的第一大類是「漁業」,因此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第一篇談論的是《台灣是海洋生物多樣性之島》,讓我們重新認識台灣珍貴又豐盛的海洋資源。接下來我們將更仔細的來探討,台灣海洋生物如何快速消失,誰是海洋殺手?

誰殺了我們的海洋(上)



  台灣雖可稱得上是生物多樣性之島,但卻很少人想過這些曾被發現或記錄到的物種是否仍然還活著。特別是那些多達半數以上的稀有種和那些珍稀的台灣特有種(endemic species)。要增加種數並不困難,只要採到一個個體,能夠正確地鑑種和發表即可,甚至只要有一張生態照片也能算數。但要斷定一個物種是否已經滅絕卻很難,因為缺乏足夠的證據和資料來論斷。因此到底台灣有多少種物種已經消失?牠們消失的速度究竟有多快?就成為一個難解的謎題,也是大家不願意去面對的真相。


物種的消失有如骨牌效應


  物種的滅絕都是從族群量的減少開始,一旦減少到「最小存活族群數」(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Size,MVP)(註)的個體數以下,該物種就會滅絕。連帶的許多共生或寄生物種也會跟著消失。換言之,一個物種的消失並非全球現生物種種數只有減一而已,而可能是減三、減五或減十,有如連鎖效應,變得一發不可收拾。人們只會注意到全球大型經濟魚類,也就是體型大、數量多的魚種的數量在減少。譬如,目前全球已有超過80%的大型魚類被列入過度捕撈的等級。但那些體型小、數量又少,但種類卻甚多的稀有種,卻早已伴隨著大魚數量的減少,而更先一步在台灣或全球的海洋消聲匿跡,亦即所謂的「區域性滅絕」或「全球性的滅絕」。


地球正面臨每天消失72種生物的第六次大滅絕

  生物多樣性公約被倡導及成立的原因,是為了遏止目前地球上的物種正面臨著由「人類世」 (Anthropocene) (註)所造成的第六次大滅絕。其速度遠比過去地球的五次大滅絕還要快,平均約為每小時3種,每天72種,一年27,000種。如再不努力遏止,則可能到了四、五十年後,地球上三分之一的物種會滅絕。其中許許多多生物我們連牠的名字都還不知道,更遑論要去了解牠們在地球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。長此以往,人類最終勢必要遭到大自然的反撲,而難以苟活於世。畢竟以目前我們的科技能力,還無法創造和模仿大自然的生態系,讓人類可以生活在一個完全和大自然隔絕的人為環境中。

201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公布了他們對地球上76,199種物種所作的評估結果,其中22,413種,高達三成,已被列入「易危」到「極危」的等級。生物多樣性公約(CBD)組織在2010年所出版的《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》(GBO3)中警告,即使在過去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目標的努力下,陸地上的鳥類、哺乳動物和兩棲爬蟲類的物種滅絕速率已經減緩,但尚未停止……(閱讀更多)


bottom of page